滨州职业学院|

学院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院动态 -> 正文

守好语文方寸地 传递教育温暖力

发布日期:2025-11-17

守好语文方寸地  传递教育温暖力

——记人文学院汉语教研室柴沙沙老师

柴沙沙老师而言,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——既要在三尺讲台深耕教学,也要在团队协作中携手同行,更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传递温暖。自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以来,她始终以责任为,以真诚为,在职业教育的航道上坚定前行,成为教研团队中并肩前行的同行者、课程改革中勇于探索的实践者、学生成长路上始终陪伴的引路人。

与同事并肩的同行者  团队攻坚的参与者

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,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。”柴沙沙老师始终坚信,优秀的教研成果源于集体的智慧与协作。

2024年10月,教研室接到一项重要任务——在个月内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从选题策划、框架构建,到脚本撰写、视频拍摄,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协作效率。面对挑战,柴沙沙老师迅速组织教研室老师召开短会,共同梳理任务流程、明确分工安排,为高效推进奠定基础。

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教研室全体教师开启了紧锣密鼓的协同攻坚。大家各展所长、默契配合:有人专注文献查阅与理论构建,有人精心设计教学案例,有人反复打磨脚本语言,还有人负责协调拍摄与后期制作。过程中,教师们围绕知识点逻辑、教学环节设计等展开深入研讨,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,在思想碰撞中不断优化内容,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。

最终,在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下,课程申报材料如期高质量完成并顺利提交。回顾这段经历,柴沙沙老师深有感触:“我始终相信,一个人能做的有限,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再难的任务也能圆满完成。”这种团队至上的理念,不仅成就了本次精品课程的申报,也进一步塑造了汉语教研室团结协作、追求卓越的室风。

课程革新的实践者  教学深耕的学习者

“教学不能墨守成规,要始终围绕学生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。”这是柴沙沙老师从事高职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深刻体会。她积极推动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,让课堂既葆有人文温度,又切实助力学生成长。

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讲教师,她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,让语文课堂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同频共振。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,她引入真实企业案例,让学生在模拟撰写通知、计划、简历等文种的过程中掌握写作规范,提前适应职场需求;在经典篇目讲解中,她结合职场沟通与团队协作场景,让先贤智慧转化为学生可用的职业素养。此外,为进一步拓展教学边界,她牵头建设《跟着诗文游中国》在线课程,整合优质资源,设计互动学习模块,方便学生自主查漏补缺。

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,柴沙沙老师始终走在学习与反思的路上。她积极参与教学竞赛,将每一次备赛视为重新学习教学的过程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,她反复打磨,不断优化。她曾两次荣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,却总是谦逊地说:“成绩属于团队,是大家一次次磨课研讨,是学校指导老师的专业支持,才有了今天的收 获。” 

 学生成长的陪伴者  温暖贴心的老朋友

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应是学生心灵的守护人。这是柴沙沙老师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。在课堂上,她努力让语文教学“活”起来——用短视频导入课文,组织学生演绎情景剧理解文本,力求让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与启发。面对喜欢文学的学生,她积极与他们探讨观点,推荐书籍;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,她创造发言机会,用温暖话语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。

课堂之外,她也能当学生的老朋友,察觉学生的情绪波动,及时给予关怀与引导。曾有一名学生因专升本备考压力大,加上院校选择犹豫不决,变得焦虑迷茫,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。柴沙沙老师发现后,主动找学生聊天,认真倾听她的烦恼。待学生情绪平复,她才一步步帮助学生分析院校特点、梳理备考重点,并轻声鼓励:“别着急,咱们先把眼前的复习做好,一步一个脚印来。”备考期间,柴沙沙老师还会偶尔找学生了解学习进度,发些“今天也辛苦了,继续加油”的消息。最终,该生成功考入理想院校,并在毕业时写下长信表达感激:“很感谢您支持我,能让我在认清生活的真相时仍能坚定自己的内心的信念。”


除了教书育人,学院有需要时,柴沙沙老师也会主动搭把手——比如帮  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  撰写主持词,字斟句酌,力求贴合场合氛围;参与  人文学院  新闻宣传工作,认真挖掘活动亮点,用细腻笔触展现师生风采。这些工作大多需利用休息时间完成,但她从不推辞,总是笑着说:“能出一份力,是我的责任,也是荣幸。”    

在教育这条路上,柴沙沙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。往后,她依然会和教研室的同事们一起,在课程改革的路上慢慢探索;也会继续以老朋友的身份,陪着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小烦恼。她说:“用平常心做平常事,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就是我对教育最好的回应。”